內容簡介

江妙吉祥居士
原名江淑嫻,廣東寶安縣人,出生於香港。十三歲少年時,即從慈航法師聽受佛法,從此發心研讀經典,慈航老法師以其慧根出眾,賜法名為妙吉祥。早年常為倓虛法師、定西法師、慈航法師等高僧大德於升座說法時作粵語翻譯。

歷任香港佛教聯合會、東蓮覺苑、正覺蓮社、志蓮淨苑、菩提學會等佛教團體之董事,以弘揚佛法,安頓人生為己任。九三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,雖身處西方社會,仍不忘弘法工作,現任加拿大東蓮覺苑董事,繼續以講座、研修班及文獻工作與大眾廣結法緣,從宗教、哲學、心理、倫理等方向去闡釋佛法,深入淺出,將深奧的佛教理論,以簡潔語言及辭藻去表達和解釋,使初基學佛者或深研者皆能得到啟發和裨益。

唯心佛學

第一講開 心王卓芬簡錄
今日是東蓮覺苑首次的佛學講座,所以選一個皆大歡喜的題目「開心」

(一)心有千千結
人人都有不同的環境、有幸運有不幸運。幸運或不幸運的人,內心都會思維,想得多,想得遠,想到好也想到壞。許多人總不能把思想好好地引領,致令有時鑽牛角尖地想不通,也有時澄海起波濤地自尋煩惱,形成心有千千結。

(二)心結的關鍵
心結形成最大的原因,是對現象人與物的迷惑。

在我們周圍的人,因為過去有曾給予我好印象的,有不好印象的、有對我感恩的、有對我抱怨的、有要向我奉獻的、也有要向我索償的,關係複雜而不可知,以致現生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,無法了解深與淺,也會有愛與恨種種變化。

我們四周的物質,本不永恆,亦無定型。隨人之興趣而評定其價值,隨人之所作而定其功用。人之身體也是物質之一,隨年齡而衰退,因耗損而傷殘。本為人所用,但人反而向物質追求,甚至顛倒甘為物所役,從而生懊惱。

我們的心久遠以來眾多經驗的累積,形成了以我為尊的性格。心態有本能習慣上的善惡活動,和智愚的抉擇。當面對不同的人與物時,很自然發起如下的反應:愛則期求永恆佔有,起貪念。憎則希望儘快消失,起嗔念,傲則自視高人一等,起驕慢。不納善言猜疑不信,起疑念。主觀偏差堅執我見,起我執。

凡此種種心理皆因未了解人與物之真正狀態及前因後果,致有種種愚痴念頭。以無厭足的要求,面對有限度的際遇、難免矛盾而衡突。不能盡如人意時,造成心結的關鍵。

(三)解開心中結
欲求解開心中結,不可不知因果的定律和一切唯心所現的道理。同時要把心量擴大才可以澈底利己利人。時間上直觀三世,空間上遍愛一切眾生。

佛說因果,不同宿命論者所說,以為命運註定則不可改造,遂消極地靜待命運的安排,也不等如受過去行為印象的影響則永遠如是。佛教的因果是通三世的,生來貧苦或富貴,只緣過去行為的修積有厚道或刻薄所引致。若貧而能上進的人,經一番努力會轉貧為富;若富而驕奢的人,亦會傾家蕩產轉富為貧,這是改造環境的現在因果。容或今生的行善或作惡而未得適當的報應,不愁會落空,只是機會未有及時,仍保留著報酬的可能性,應放眼望未來。因果律可解答人生很多表面下看來很不公平的疑問,另一方面卻鼓勵人去創造自己的將來。

一切法唯心的道理,謂人對外界的感覺有適意不適意,所起之感受有苦與樂,內在的感情有愛與憎,都是自己心的作用,不是外在人與物所能左右。每當一個人的情緒好時,則一切境物皆適意,否則一切皆不適意。若心境恬靜時則一切逆境皆能順受,苦貪嗔充滿時則順境也覺難堪。又若慈心起時則人人皆可愛,若嗔心一動,則人人可憎。

心結要從心解,假如控制貪念,則常感富足,若無嗔念則常處樂境,苦與痴念則無煩惱,若無傲念則常受尊重,若無疑念則易得良師,若無我見則多遇善友。自己的心可以任自己把握的,所以佛說修心可得常樂清靜。

因果律和唯心法不僅可以解個人的心中結。進一步,由於人是合群性的,一定要推己及人。訓練有令人得樂的慈心,有令人離苦的悲心,有與人同樂的喜心,有不計較付出的捨心。要面對社會人群,仍能自己開心也令人開心,才是澈底的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