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

本書所收的九篇文字,都是這三年多來在東蓮覺苑出版的季刊《蓮覺》發表過的。其中的《從緣起說到三法印》是明珠佛學班講義,曾發表於「世佛會港渙分會」 的不定期刊物《佛友》;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》則是多年前星雲法師來港開示《金剛經》法要,筆者應主辦機構的邀約,為講座的特刊而寫的。這九篇文字所涉及的 內容不一,但大約可歸納為下列三事:

第一是介紹原始佛教聖典《阿含經》。《阿含經》是最早出的佛教經典,它記載了佛陀在世時說法的實況。要仰體佛陀的本懷,非研習此經不可。它在諸經中的重要地位,今日已為世界佛教學者所共認。可惜在中國,由於此經一直被輕視為小乘經典,研習者向來甚少,近代情況雖有改善,教界重視本經的人漸多,但不知本經為何典的仍大有人在。為使多一點同修認識本經,筆者就在《蓮覺》創刊伊始,一連發表了《學佛應 先學阿含經》、《阿含經的四大法門》、《雜阿含經的體裁與組織提要》等三篇文字,分別說明為什麼在學大乘經教之前,應先學《阿含經》;佛陀教化眾生用哪四 種法門;此四種法門又如何分佈於四部阿含經之中;四部阿含中最重要的為《雜阿含經》,它的體裁與組織甚為複雜,應如何解讀才可理出箇中頭緒。這三篇文字只 是略略介紹《阿含經》,以引起讀者對本經的注意,讀者如想對本經有作進一步的瞭解,請參閱拙著《雜阿含經導讀》。

第二是闡發緣起的義理。緣起是佛陀的根本教導,也是《阿含經》的中心教義,緣起是說一切法由因緣生,亦由因緣滅,而且是「此 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的。所以,一切法存在於重重無盡的因緣網中,無一能自生自成,獨立常在,也說是說,一切法從靜態言是無 我,從動態言是無常,但無我之中又有因緣和合所成的假體幻相;無常之中又不斷因果相續。同時,一切法的生滅既由因緣,其存在或壞滅也說有一種必然的因果關 係。所以,有因便有果,因不消除,果亦不盡。眾生不斷作因,也就不斷輪迴受果報;相反,若無明因盡,生死果亦止歇,是為解脫。凡夫之輪迴生死或解脫涅槃, 都由於一切法是緣起的緣故。學佛的人若要依緣起之教去修行,便應瞭解緣生緣滅的一切法受到眾緣所約制,既無實體,亦剎那變動。當主觀的心識向外境攀緣的時 候,所認知的是事物於某一時空下所呈現的性相(性質與相狀)。這性相並無實在不變的成份。有此正觀,便不會執著對象為實有或實無 (實有就不會變異,實無就不會有性相)。

在見色聞聲時便不致以為色聲的本質就如現見現聞的這樣子,而生起迷執,引發煩惱,轉成生死之本。凡夫終日迷執,迷 執便黏著,這是「住」;聖者遠離迷執,不黏不著,這是「不住」。人要生活,終日與外境接觸,而心念常動,如果能正見緣起,生心而不住,虛妄的還他虛妄,就 可免生煩惱,向於清淨解脫,這才是最切實的修行。以上有關緣起的義理,詳見於《從緣起說到三法印》、《緣起與止觀》、《無我如何輪迴成聖》、《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》等四篇文字之中。

第三是末篇《淨土在哪裏》所介紹的《維摩經》所說的淨土思想。淨土是三乘人的共同希望,也是所有中國八宗或十宗信徒的共同要求,而非淨土宗人獨有的法門。一般說淨土,主要指彌陀淨土,彌勒淨土,藥師淨土及阿閰淨土,而以彌陀淨土受到最多人的信仰。本篇說淨土則捨此四種淨土而不取,獨讚仰《維摩經》所提示的淨土法門。這法門的重點是:要心清淨,才可望國土清淨;修淨土要靠自力而非他力,要以救度 眾生為資糧,而非厭離世間,這顯示修淨土要因果相應,沒有修因,不會得果,行者要老老實實在這也間做度生工作,不可心存僥倖,也無須希求往生他方清淨世 界。凡此都是佛法的真實義,而非方便說,這是所有修淨土的人都應該遵行的。

還有一篇未提及的是《分別與無分別》,這是為消除佛學班 的學員對「無分別」問題的誤解而寫的,他們不明白,為什麼佛教叫人滅除分別心。如果甚麼都無分別,如何把日常的事務處理得適當?事事無分別,做人豈非要糊 塗透頂?但如果像世間人那樣執著,多生分別,那又似乎違反佛法的教導,究竟應該怎樣做才對呢?本篇對此提供了明確的解答。

本書承蒙東蓮覺苑結集出版,謹此致謝,希望有緣讀到本書的善知識,都能對正法增加信解,並生利樂。

二零零一年四月二十六日黃家樹序於多倫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