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對人最大的好處,就是教人離苦得樂。佛教最初最基本的教法,而又是人人最需要知道的,就是四種現實的真理:
(一)凡是人都有苦,有煩惱。
(二)苦從何而來,煩惱又如何生起?
(三)若沒有苦,沒有煩惱,是最寧靜自在的。
(四)如何可以沒有苦和如何對治煩惱?
因為人們都急於離苦得樂,佛在說教時對第二點和第四點都較為詳細地解釋。
苦從何而來,煩惱如何生起呢?苦是自己情緒的波動,苦即是煩惱,內心擾亂是煩,情緒不安是惱。煩惱是心的病態。人若感到四肢、五臟和六腑不適,是身體有病。身病要求教醫生,找出病的根源,對症下藥,才可以把病治癒。佛陀治心病,也要知道心病的緣由,才能著手醫治。
心病是煩惱,煩惱的病源不外是貪、瞋、痴、慢等四種根本病毒:
第一,因為人有貪求無厭足的心。對已經得到的許多也不滿足,常常計算著再要得到這個和那個,又盤算著怎樣追求還未得到的,以致身心都不舒暢。
第二,因為人有憤怒記恨的心。心量狹隘無量度,動輒怪責誰對我不好,誰得罪了我,誰又侵佔我的權益,到處有仇敵,內心終日怨懟難安。
第三,因為人沒有明理的智慧。對自己所擁有的,又嫌不多,又怕失去。對自己所愛的人,一又懷疑不真心,又怕離開遠去。不知世事無常,一切人、一切物都不可以永遠保留,永遠不變,痴想永恆就一定失望。
第四,因為人有唯我獨勝的心。凡人都各有所長,若要事事勝過別人,表揚自己是高人一等,這是我慢。有了我慢心理,看見別人比自己強,即產生瞋恨和嫉妒。不容許別人有成功的風光,不能與人合作,這種人最為寂寞,眾叛乖離,不得安樂。
這些心理病毒,是多生多世積留的不良習氣,與生俱來,凡人皆有,祇是各有多少參差不同,以致人之性格各異,故需要用不同之對治方法。
今次六講,將分別解說如何對治貪婪、驕慢、瞋怒;此外,懈怠和散亂雖然不是罪惡,卻會妨礙人去修心,所以對治懈怠和散亂都是需要一併處理的問題。當然,最後要對治痴。
菩薩修六度,用布施對治貪、用持戒對治慢、用忍辱對治瞋、用精進對治懈怠、用禪定對治散亂,最重要用智慧對治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