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應該知道為何要學佛,學佛主要的目的是修福和修慧。
福是什麼?內心安樂就是福,別人的影響也很重要。在生活上資糧無缺,受到別人的敬重,得到別人的喜愛,人人都樂於親近,沒有仇敵,沒有傷害的威脅,遇困難時即有人幫助解除憂困,這就是有福的人。
怎樣可以得福?首先要有知足無貪的心,不作多求。懷著慈心,常常希望惠澤於人。懷有愛心,愛護病者,照顧老弱及需要幫助的人。給人歡喜,使人有好印象。與人方便,自動作不請之友,及時援手。不作令人憎惡的行為,不說令人反感的話,這是培福和種福的要素。
慧是什麼?智慧不同一般的知識。明白世間的事,明白抽象的理,更知道世間和出世間的因緣果報。不僅自己明理,亦能方便為人解說。不僅知,更作善思維,檢討自己的心,謹慎自己的言行,不作惡因,不招惡果,這就是智慧的人。
怎樣可以得慧?智慧是要自己充實的。多親近善師益友,信佛所說教法是正法。多聽聞,多閱讀,多思考個中道理,依教實踐,常反省及反觀自心,令心不迷亂,時加警惕,引導行為言語循於至善,利己利人,自然得大智慧。
修福和修慧不一定要在寺院中修,做佛教徒不一定要出家,在家也一樣可以修行,修行主要是修心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現出修行的程度。可惜人的惡習太深,要改變習慣並不容易,必須恆心磨鍊,檢討,懺悔改過,漸漸令心思,口語,身行中規中矩,才學作聖賢。
今次講題為日常生活與修行,內容系列說明在家與出家同樣要對治煩惱,主要對治的有傲慢、懦弱、慳貪、煩亂、妒忌、與固執。故七講分別為:
一、在家與出家
二、傲慢與謙虛
三、懦弱與忍耐
四、慳貪與慷慨
五、煩亂與禪定
六、妒忌與隨喜
七、固執與解脫